2013年11月20日 星期三

11/20 筆記與心得

*國際書目著錄標準(International Standard Bibliographic Descriptions)的源起, 要從1969 年說起。國際圖書館學會聯盟的編目委員會(IFLA Committee on Cataloguing)在巴黎召開國際編目專家會議(International Meeting of Cataloguing Experts),規範書目著錄的形式及內容。

*1971年出版第一個國際書目著錄標準, 圖書用的國際書目著錄標準(International Standard Bibliographic Description for Monographic Publications, ISBD(M)。到了1973年, 己有很多國家書目機構採納此標準, 並被譯為多種語文, 做為擬定各國編目規則的依據。彙整對ISBD(M)的建議, 於1974年發行第一標準版。**是標準不是規則。
        中文圖書編目規則 / 中國圖書館學會編, 台北: 1983年。

* IFLA成立ISBD修訂委員會,有三個主要目標:(1)協調各ISBD, 增加其一致性;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(2)改進例子;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(3)加強對非羅馬語系的編目員的支持。
短期目標是: (a)檢視等號的使用方法;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(b)考慮國際音樂圖書館員學會對ISBD(NBM)的需求。
        ISBD(G)關心國家級書目機構的書目記錄, 以及其他機構的書目記錄。
        ISBD主要的目標是明定全球相容的敘述書目記錄, 幫助國家書目機構在國際間互相交換書目記錄。
藉由規範著錄的細目、順序、標點符號, 期望達成三個目標:

a)不同來源的書目資料, 得以互相交換, 甲國的書目資料可以輕易的被乙國的圖書館接受;

b)跨越語文障礙, 即使不認識該語文, 仍可識得其記錄的內容;

c)協助轉換傳統形式的書目記錄為電子形式的書目記錄。

*用途:ISBD規範多種書目活動所需的敘述資訊, 包括必要的著錄細目。
ISBD建議各國的國家書目機構負起責任, 以ISBD規定的必備細目為基準, 建立該國出版品的書目記錄; 也建議共享該等書目記錄的圖書館應遵守此規範。
有些細目是任何情況下都應具備, 有些細目則在特定情況下(辨認所有必須或對使用者很重要), 才是必備, 否則即是可有可無的選項。其他的細目則是選項, 編目機構可自由決定是否納入。
沒有跨國交換書目記錄義務的編目機構, 有較大的選擇機會, 可自行決定在自己的書目記錄裡納入選定的ISBD細目, 祗要遵守既定的順序及標點符號。
ISBD的著錄格式是完整書目記錄的一部份, 至於標題、主題標目等內容, 不屬於ISBD規範的範圍, 應在編目規則或其他編目工具中規範。
被編目對象的屬性, 無法被單一ISBD涵蓋時(如: 電子學刊、連續出版的電子地圖), 編目員可以綜合現有各ISBD的細目, 敘述該資源的內容、載體及形式。
著錄有多種實體或載體的資源時, 建議國家書目機構或參與網路共享書目資料的機構, 應對每一種實體或載體分別建立書目記錄; 需要合併資訊或分別展示時, 較為方便。視當地的需要, 或讀者對目錄的需求, 其他的編目機構可以著錄成一筆或多筆書目記錄, 祗要給予足夠的辨識資訊即可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